从温州市中到温州二中发表时间:2017-06-30 流览量: 分享到:

编者按:

在二中历史上,1949~1952年是学校进行新民主主义改造时期。1954年,学校迁至海坛山麓,被确定为16所重点办好的新型学校之一,校名定为温州二中。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成长过程中,学校既有可喜的发展,也产生过不良的偏差。

除旧与布新

1949年5月7日,温州和平解放,市军管会提出“维持现状,逐步改造”的方针,要求学校立即上课,并于5月18日作出对中学进行改造的决定,取消内容反动的公民、军训、童训课,设立政治课,废除训育制度,实行民主管理。学校开始进入全面改造和建设的新时期。

1949年8月,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员公署成立,下辖永嘉、乐清、瑞安、平阳、泰顺、文成、青田、玉环等8县,将永嘉城区、城郊、梧田、永强、三溪、藤桥、西岸划出,建立省政府直隶的温州市,同月,学校由永嘉县立中学改为温州市立中学,沈炼之任校长。

06. 1950年温州市立中学大门.jpg

1950年的市中大门

1949~1952年,学校贯彻“为工农服务,为生产建设服务”的教育方针,改造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,清除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买办官僚主义的政治影响,进行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劳动、爱科学、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教育,贯彻向工农开门招生的方针,学校设立人民助学金,并减免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学费。

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时学校工作的首要环节。1949年9月新学期,学校设立政治课,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。政治课教师哪里来?据洪水平同志回忆:“开学之前,市府教育科长林大厦和沈炼之校长来找胡景瑊市长,要求市里解决一个难题:学校的政治课没人教,怎么办?其实这课并不怎么难教,可以现贩现卖,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,但为什么没有人承担呢?大概刚刚‘改朝换代’,社会动荡,‘政治’太敏感,也太陌生吧。这课是非有不可的,胡市长决定:由正副市长和秘书科正副科长去当教师。……胡、曾市长找我们开过一次会。讨论如何教好这政治课。胡市长说,教书要‘少而精’,这是延安抗大的教学经验;但如何做到‘少而精’,他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道理来。曾副市长交代说:‘手枪不能带去。警卫员也不带。’

建国初期,整个国家朝气蓬勃,学校师生满怀热情参加了抗美援朝、土地改革、镇压反革命等运动。在运动中接受教育,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,政治觉悟大为提高。同时学校很重视劳动教育,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。1950年,学校创办了装订簿册和缝制麻袋的工场,创办农场,组织挖土大队承包灰桥浦陡门工程部分土方,开展勤工俭学活动,增强了师生的劳动观点,培养了良好劳动习惯,其劳动收入也帮助了100多名学生解决经济困难。

1949年课程设置调整后,教材的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。1950年秋开始,语文、历史课采用老解放区的教本,数、理、化、生课选用解放前的旧课本(旧课本中的错误政治内容由教师和教研组负责删除),第二年采用新编或改编的教科书。到1952年,数学课大部分采用了编译的苏联教本,外语课由英语改为俄语。

1952年,学校开展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,这是一场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,是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并对各种旧思想进行批判的运动。思想改造运动虽然产生过一些急躁和简单化的问题,但总的说是很有成效的,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了旧时期教育的政治影响,增强了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自觉性。

到1952学年底,我校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。从1953学年起,学校贯彻教育部颁发的《qt电子官网平台》,对学生实施智育、德育、体育、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。

1737913973.jpg

“市中”时期的学校足球队

创立社会主义新型学校

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。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,浙江省教育厅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,作为全省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好的新型学校,我市的省立温州中学和温州市立中学名列其中。这个改革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,地委宣传部长亲自调兵遣将,为温中和市中配备了力量较强的工作组。

当时,教学改革的方向是“以苏为师”,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,着重是加强全面发展教育,加强教育工作的计划性。学习苏联在更新教育理念、规范教育行为、重视系统知识传授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随着学校的发展,旧校舍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。校友柯永波在《qt电子官网平台》中对旧校舍的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:“我于1952年时期考入温二中前身温州市立中学初中部。校址在现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。……那时学习环境也差,周围街坊的叫卖声随时可以听到。教室里,课凳、课桌破旧不堪,坐着抬头便见瓦橼,连天棚板也没有。夏天,烈日直射下来,热得像蒸笼;冬天,寒气冻得不少同学脸色苍白,甚至浑身发抖”。

为了建设好新型学校,1953年秋,市教育局请示教育厅协助拨款,将海坛山西南麓的原艺文学校、海坛学社及天宁禅寺部分建筑拆造,兴建占地34余亩的新校舍。当时校长冯增荣曾提到:

择址过程中的一件轶事,则是我亲身的见闻。原来,省教育厅按苏联办学规格,新建中学非有300亩地不办;市中因发展需要,原有校舍早已不敷应用,后来向市里要了5000元在学校旁边买了一座旧洋房,也无济于是。而在闹市里又哪来这300亩呢?这300亩的要求本来就脱离中国实际的嘛。正在僵持着急之中,恰好省教育厅长俞仲武来温视察,我、总务主任苏尔尧和郑际宽先生3人陪同他到永宁巷现址实地勘察。俞厅长是个实事求是的人,听了我们的汇报后,当场拍板批准。一个延搁多少时日的难题,轻而易举地解决了。

1954年8月,两幢新教学楼“三好楼”和“五爱楼”落成。

温州第二中学六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留影.png

毕业生在三好楼前拍摄毕业照

9月,学校即迁新校舍上课。学校环境优美,而且很幽静。教室宽敞、明亮、舒适,连课桌椅也是全新的,同学们都为自己能在如此漂亮的学校里完成学习任务而高兴。

由于教改的成效和新校舍的建成,1954年8月,学校被确定为全省16所重点办好的新型学校之一。恰好此时的省教育厅决定各地中学校名按数字排列,故8月,我校由温州市立中学改名为温州第二中学

曾在我校担任校长,以后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施振声同志在《qt电子游戏》中回忆了学校的德智体教育情况,认为“我感到50年代时,二中执行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很有成效的。”1957年教育部叶圣陶副部长来校视察时,对校园内的十数株巨大樟树赞不绝口,称学校环境幽美,学风优良,不愧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学校。

当然,苏联的教育模式也是有其自身的不完善性,我们学习中又有一些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毛病。“全盘苏化”成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桎梏。

57年部分同学参加农业生产留影.jpg

1957年部分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留影

1958年上半年,学校开始学习长葛三中经验,搞勤工俭学。师生学习、劳动和社会活动热情较高。

1959年,师生转入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,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开展比、学,赶、帮活动。同时,学校贯彻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开始纠正劳动过多的偏向,强调“教学为主”的原则。

1961~1962年,学校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方针,试行《qt电子官网平台》,落实“以教学为中心”的政策,形成了“勤学习、求理解、守纪律、敬师长”的良好学风和教学秩序。

1963年,全校开展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活动,提出“学雷锋、树新风、创三好”的口号,各班都建立学雷锋小组,做好事蔚然成风,学校曾就此向全市各中学作过介绍。同年,受政治形势影响,教学中逐步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。学校在贯彻阶级路线方面执行了一些不正确的规定,对有的毕业生的升学、就业问题处理得不恰当。

1964年,学校开始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,减轻学生过重负担。

1965年,学习育才中学教学改革经验,推广“少而精”,“启发式”的教学方法。1964和1965年,学校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,成绩较好。

1966年5月开展的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给学校工作带来灾难性的破坏,对青年一代成长造成严重的损害。直至1976年底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,教育才迎来新的发展。

 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